[原创评论] 推动更多非遗工坊“遗”往无前-pg电子娱乐网址

  |     |     |     |  热线电话:028-86980191
[原创评论] 推动更多非遗工坊“遗”往无前
2023-02-06 12:05:00 四川文明网
分享到手机

  文化和旅游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公布了66个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。一批工作成效突出、社会效果良好、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,呈现出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。(2月6日《中国旅游报》)

  进入新时代以来,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,非遗保护传承取得历史性成就。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,社会广泛参与、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;非遗照亮现代生活,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,让更多人共享保护成果,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。此次公布的66个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,就体现了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,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和典型推广价值。

  非遗工坊“着色”文化振兴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。各地通过加强非遗工坊建设,带动当地群众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,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当地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助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,激活了非遗保护传承活力。另一方面,促进了乡风文明。非遗工坊将留守妇女、老人、闲散劳动力集合起来进行培训和生产,推动他们从平日里吃喝玩乐转为同堂学技,促进了家庭和邻里关系和谐,让乡风焕然一新。同时,帮助当地群众在就近就业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感、归属感。

  非遗工坊“蓄劲”产业振兴。乡村振兴,产业是支撑。非遗工坊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,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。如“湘西苗绣:让妈妈回家”案例通过传统技艺研究、苗绣技能培训、产品设计提升、非遗生产性保护、“非遗 农业 旅游”等,直接帮扶贫困户1272人,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,300多个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。可见,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,更是实现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“法宝”,“老手艺”成了“新产业”,让农民的“钱袋子”一天比一天鼓。

  非遗工坊“给力”人才振兴。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各地结合本地区发展情况,通过面向当地群众开展培训,为乡村发展培育人才,通过提供创业就业平台,吸引了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,参与乡村建设,充盈了人才振兴的“蓄水池”。比如,?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在吸纳固定就业的同时,对当地残疾人、老年人、留守妇女等实行“送货到户、工资日结”,帮助他们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。

  非遗工坊“赋能”生态振兴。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,非遗工坊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,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。一方面,多数非遗工坊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就地取材,采用天然原材料和低碳环保的手工制作方法,有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。另一方面。非遗工坊持续发挥辐射作用,带动文旅融合、城乡融合,成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。比如,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依托瓦灶村西河风光带,在建设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,带动周边观光稻田、荷花鱼塘、葡萄园等旅游项目建设,推动了乡村旧貌换新颜。

  非遗工坊“着色”文化振兴,为传统文化“开枝散叶”;“蓄劲”产业振兴,为百姓筑起“致富道路”;“给力”人才振兴,充盈乡村振兴人才“蓄水池”;“赋能”生态振兴,绘制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。期待各地持续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,加强非遗工坊建设,让非遗工坊“遗”往无前,农民的生活定会越来越红火。(陈文华)

  声明: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

编辑:杨均

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
宣传动态
文明公告
本网策划

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

京icp备10031449号-2

"));

"));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博

"));
四川文明网pg电子娱乐网址的版权所有
网站地图